Frank mind
云湖墨羽
引子:
给女儿讲睡前故事,在她上学之前无非讲一些童话故事书、讲伊索寓言、讲绿野仙踪……
慢慢地随着她年岁渐长,看的童话书多了,太简单的故事已经提不起她的兴趣了,于是决定讲历史故事。从神话传说讲起,先捡那有名且生动的故事来说,比如讲田忌赛马、讲三家分晋、讲清明节的由来、讲棠棣之花、讲围魏救赵、讲孙膑和庞涓、讲管仲和鲍叔牙、讲吴起的故事、讲江乙的故事、讲掘地见母……
每个故事讲完,我都会问她一句: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?”然后她就眨巴着闪亮的大眼睛,等着我说下文。问得多了,还会接一句,“是啊,告诉我们什么呢?”稚嫩的童音故意拉长,装出一种和实际年龄不符的老练。
中国的历史很长我爱线报网,故事很多,绝大多数故事都有睿智的先贤指明其对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导意义,直到我读到这样一个死里逃生的神仙局,然后对这个故事有和前人完全不同的解读……
一个神仙局
故事讲的是公元前三六九年,魏国魏武侯去世没有指定继承人。魏罃和公子缓两位王子争位,相互征战历时三年。韩赵二国趁机联手伐魏,大败魏军并包围了当时的魏国首府安邑。赵国国君赵种主张:“杀掉魏罃,立公子缓当魏国国君,割一部分土地给我们,我们就退兵。”韩国国君韩若山说:“杀掉魏罃,我们落得一个残暴的名声。割让土地,又落得一个贪心的名声。不如把魏国一分为二,分成两个国家,使他们二人都当国君。魏国一分为二之后,就跟宋国、卫国一样,成了一个小国,我们就可永我爱线报网远摆脱魏国的压力。”赵种不同意,韩若山很不高兴,在夜晚撤军而去。赵种人单势孤,也只好撤军而去。脱困的魏罃乘机袭杀他的对头公子缓,继任国君。
这个故事咋听起来会给人一个印象——原来大人物们也会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意气用事啊!瓜分别人家国家这么大的事儿,没谈拢就翻脸,招呼也不打,连夜走人。然后因为敌对的两国国君意外撤军,死里逃生的魏罃干掉了他的弟弟,继任魏国国君,后来还称了王,就是那个任用庞涓、放走公孙鞅(商鞅)的魏惠王。
史家这样说
太史公说,赵种和韩若山伐魏,魏罃之所以能够身不死、国不分者,是因为韩、赵二国的阴谋不同。如果一家同意另一家的主张,魏国必被瓜分。
柏杨先生说,魏国在大军溃败之后,只有静等敌人我爱线报网宰割的份,那是一个连神仙都救不了的危局。可是,敌人却于刹那间拔营班师,意外得不可思议。课题就在这里,世界上偏偏多的是这种不可思议,脱险脱得不可思议,受害也受得不可思议。韩若山、赵种,都是当时的大人物,不要以为大人物每一项决定都是有道理的,遇到庸碌之辈或凶暴之徒,就有可能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局。
我有不同看法
我认为,读历史,是要把自己代入进那个历史场景来读的。假如我当时就是这个人物,没有上帝视角,问自己,面对这种情况,我该怎么做?有时候,你会发现在当时的情形下,做出这种看似儿戏的举动,可能就是最佳选择。
就以前述的故事为例,韩若山的提案看上去就比赵种的方案更高明,为什么赵种不采纳?赵种不采纳韩若山的方案我爱线报网,为什么韩若山就连夜班师了?就因为韩“不高兴”,所以就采取了一个“没头脑”的行动?他真的视军国大事如儿戏吗?这太不像那个前一刻还能拿出“分而治之”精彩方案的韩国国君了。所以,要分析韩若山连夜退军的举动是否明智,还要结合当时的形势来看。
你怎么看?
那,怎么看呢?
看地图。
柏杨的《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》里面附上了当时的地图:
《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》地图
我又在网上搜了战国初期地图,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地图和柏杨用的这张图大体上差不多,下面是民族史网站放的地图:
魏国鼎盛时期形势图
战国初期,魏国魏文侯最早变法,实力在诸国中最强,韩赵魏三国中韩国国土最少、国力最弱。韩赵伐魏,如果按赵种的建议,杀魏罃立亲赵的公子缓,让我爱线报网魏国割地,站在韩若山的立场上,赵益强而魏亲赵,这不符合韩国的利益,不如退兵,放魏罃一条生路。这样,赵不变,魏亲韩。这一点,从公元前366年秦伐魏时,魏、韩组成联军抗秦,而赵国没有参与的情况可以看出,魏罃上台之后头几年和韩国关系还是不错的。所以,韩若山不打招呼连夜退兵,极可能是和魏罃私下达成了交易,而绝不是一时的意气用事。而赵种之所以不接受韩若山“分而治之”的原因也很清楚,明明对赵国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就在眼前,为什么要去选择一个次优解?
尾声
回过头来再看太史公和柏杨先生的评论,其实还是可以探讨一下的,韩、赵二国的阴谋不同,源于两国对如何处置魏国后给两国带来的根本利益不同,就不太可能会在短期内达成一致我爱线报网。韩若山连夜退兵也不像柏杨先生说的那样,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意外,而是彼时彼刻,那些老谋深算的历史人物的最优解。
最后,引用钱钟书在《灵感》中的一句名言:“天下就没有偶然,那不过是化了妆的,戴了面具的必然。”
参考资料:
司马迁,《史记卷四十四·魏世家第十四》;柏杨,《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》;《魏国鼎盛时期形势图》,网络。Frank mind